English

这里是一片沃土

1998-06-06 来源:光明日报 本报特约记者 蒲朋 蓝雪 本报记者 王立 我有话说

在我国广袤的领土上,有一个被称为北大荒的地方。第二炮兵后勤部嫩江农场就坐落在这片沃土上。这个始建于1961年冬天的农场,在许多官兵默默无闻的奉献中,书写了一页页的辉煌。建场至今,它两次被评为全军先进农场,四次被二炮评为先进农场,两次荣立集体三等功,农场农机队还荣立一次集体二等功。在这个农场,走出了二炮后勤部组建以来的第一个一等功臣;在这个农场,大多数的干部是由原来的战士成长起来的;在这个农场,有许多干部战士调走以后又要求回来。这里是一年封冻7个月的北大荒,是远离都市的大山脚下,是文化生活枯燥的地方。那么,让这里的官兵们着魔的,究竟是什么东西?带着这些疑问,记者在农场作了实地采访。

北大荒上的老黄牛

陈品朝,一个和平时期的一等功臣,就出自这个远离都市的农场。1978年3月,他从江苏省靖江市参军来到大兴安岭脚下的第一天起,就在这片沃土上扎下了根。农场地处北大荒北部边缘,紧靠大兴安岭,最低气温摄氏零下40多度。那时候,官兵们喝的是浑浊泛红的地下水,吃的是土豆白菜,干的是又苦又累的庄稼活。陈品朝看到“老北大荒”们扎根荒原、艰苦创业的精神,决心绝不做“孬种”。春播季节,他争着扛化肥、运种子,抽空还到厨房帮忙;秋季抢种抢耕,顶风冒雪连续在地里干几天几夜都不见他叫苦。入伍第一年,他便荣立了三等功。从来到农场开始,他就认识到不掌握农机操作和维修技术,就不是一名合格的军农战士。为此,他牺牲了许多休息时间,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,如饥似渴地学习和实践。短短几年时间,他写下了60多万字的读书笔记。平时,只要有一空,他就琢磨农机具,拆拆装装。农闲时,他整天泡在农场,同修理工一起保养和维修农机农具,从中熟悉其性能构造,研究排除故障的方法。这样,他很快便成了远近闻名的农机具专家。

1993年,陈品朝荣立了一等功。当时,与他同期入伍的战友仍在部队的绝大多数已是营级干部了,而他仍是一名超期服役的志愿兵。当了十几年兵,陈品朝该转业了。可是当场领导希望他留下时,他又义无反顾地留下来。尽管他知道,这留下的代价是给一段有过无数伤口的婚姻画上句号。荣立一等功后,陈品朝迅速走出婚姻失败的阴影,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农场的工作中去。作为一名超期股役的老志愿兵,由于他工作出色被破格提干。前不久,他又被二炮后勤部评为讲学习、讲政治、讲正气等“两学三讲”先进个人,前往北京、青岛等地,在后勤部机关、各直属单位先进事迹巡回报告会上作了典型发言,与会官兵深受感动,二炮和后勤部首长予以高度赞扬。

现在,身为农场生产处处长的陈品朝,已在这里干了近二十年,可他仍一如既往地将全部的热情投入到农场的建设之中。像陈品朝一样,农场的干部战士无一不把农场放在第一位。在他的带动下,农场涌现出了一批又一批超期服役的志愿兵。他们的奉献是无言的,他们的精神是无价的。

以身作责的领导干部

农场的艰苦确实锻炼了一批干部战士。在这个农场,义务兵转志愿兵的比例在二炮是较高的。更为难得的是,在这个农场,包括现任场长在内的二十多名干部大多是从这个农场的士兵起步的。

农场的现任场长张清顺,1976年入伍来到军营,在农场一干也是二十多年。从一个汽车兵到今天的一场之长,张清顺为这所农场所付出的同样也不是一两句话能表达清楚的。如今,张场长的妻子一个人带着孩子生活在吉林老家,而他却远在这大山脚下带着一群二十来岁的士兵们种地。有一年农忙时,孩子在家里摔坏了腿。妻子打来电话,让他马上回去,在农场与家里同样需要他的时候,他留在农场直到农忙结束。他妻子只好自己每天背着孩子上学、放学。当年,上级已下令将张清顺调到盘锦某部任政委,行李也搬了。谁知老场长突然病故,他又毅然回到农场。还有一次,他竟然放弃调到北京工作的良机。他说,他与农场有感情,舍不得离开。

新任政委李晓华,1978年与陈品朝同年入伍,又是同乡,家庭条件非常优越,但自从来到了农场这片黑土地,他就和陈品朝这头老黄牛一样,在北大荒上扎下了根。当我们采访他时,他笑了笑说:“我没有什么好写的,还是写写我们的老黄牛陈品朝,写写我们带病坚持工作的场长张清顺,写写我们吃苦耐劳干农活的战士,比如张伟,他被调到北戴河疗养院那么好的地方,工作还不到半年,就又要求回到我们场里……”

构筑好拴心留人工程

如今,农场的条件已大为改善。现任场长张清顺就职后,和新任政委李晓华等党委一班人构筑拴心留人工程,更为农场的广大官兵解决了许多后顾之忧。首先,在完成好上级下达的各项生产任务基础上,盖起士兵宿舍楼、俱乐部和一座漂亮的办公楼,使战士们搬出了过去低矮潮湿的小平房。其次,还为大家添置了一套卡拉OK设备,战士们在农忙之余的娱乐生活有了新内容。

在这个自然条件相当恶劣的农场,如今却有人说:“我在这个农场,有着其他同龄人所不具备的优越条件。”说这话的叫吕永敬,是一个去年从长春农牧大学毕业的大学生。他虽不是这个农场“土生土长”的干部,却一样对农场有着深厚的感情。从大学毕业来到这个农场才一年,小吕就发现这里是一个干事业的好地方。他说,在这里根本不用去考虑什么人际关系。从场里领导到班排战士,大家在农忙时一起干,没有高低贵贱之分。在这个远离都市的地方,这个刚从大学校园里出来的年轻人,找到了比他的同学们更为优越的感觉。场领导考虑到年轻大学生的特点,破例给他买了一台电脑,让他一方面摸索如何对农场进行电脑管理,另一方面在农场普及一些电脑知识。在农场领导的关心下,吕永敬也下定把工作干好的决心。他打算为农场搞一块试验田,打算在今年的新兵中培养出几名军校生,打算把在大学所学到的知识全部在农场倒出来。这个年轻人想法很多,因为他找到了自己施展才华的地方。

农场的许多干部家在外地,场领导为了让干部们安心农场,为他们考虑得十分周详。张建林是农场的一名普通干部,他说:“场里在工作上管得比较严,但对干部在生活上的关心确实很多。”张建林的家在陕西咸阳,每次回一趟家的开销对一个家在农村的人来说不是一个小数目。农场考虑到他的实际情况,就让他把家属接到部队来住,虽不算随军,但可以算随队,并在农场安排他的家属干一些活,以补贴一些家用。农场的这些做法让张建林的心里暖暖的。

在这里工作的一位老军医说:“我在二炮所属的五六个部队工作过,这个地方的特色是用好传统带出好风气,场长领头干了,排长、班长能不抢着干?老兵上去了,新兵能不上吗?”

第二炮兵后勤部嫩江农场的庄稼长得那样茁壮,这里的官兵工作得那样投入。无论从哪一种意义上去理解,这里都是一片沃土。图为农场场长张清顺(左)和农场生产处处长陈品朝(中)在生产第一线上。蓝雪摄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